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实施,其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为公民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隐私防线。本文将探讨民法典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泄露的赔偿机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相关法律条款维护个人权益。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个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根据
在“徐玉玉案”(2016年)中,准大学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学费而猝死。该案件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等问题。最终,犯罪分子被判犯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诈骗罪,分别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此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推动了相关部门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和监管力度。
当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时,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维权:
民法典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为公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然而,要真正实现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切实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