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犯罪手段,其中涉及到的合同诈骗更是令人防不胜防。本文将从民法角度出发,分析电信诈骗中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法、法律界定以及相关案例,旨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与防范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48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诈骗是指通过虚假合同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签订合同时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欺骗手段,以获取非法利益。
王某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民警,声称其涉嫌洗钱案件,需配合调查并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接受清查。王某按照指引操作,最终被骗走数十万元。
在这个案例中,骗子通过冒充身份的方式骗取受害者的信任,进而诱导其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了所谓的“协助调查”合同。这种行为违反了民法典关于不得欺诈的规定,应当认定为无效合同,且骗子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李某在网上看到一则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广告,联系对方后被引导下载了一款投资APP。李某投入数万元后发现无法提现,客服称需继续追加投资才能解冻资金。
这个案例属于典型的金融诈骗,骗子通过虚构投资项目的形式,诱骗投资者签订合同并缴纳费用。此类行为严重违反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查明属实,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电信诈骗中的合同诈骗手段多样且隐蔽性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从民法角度来看,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安全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